潔白的紡織品,其原材料來自煤炭;以煤炭為原料生產丁二醇可以轉化為日化用品;煤制油不僅可以生產出民用機動車各種油品,還是航空器材的專用油品?,F代煤化工讓煤炭由燃料轉化為原料,已經成為我國石油化工的有力補充。
截至“十三五”末,我國煤制油產能達到823萬噸/年,與2015年度相比增長158.81%;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51.05億立方米/年,與2015年度相比增長64.41%;煤(甲醇)制烯烴產能達到1672萬噸/年,與2015年度相比增長101.93%;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達到597萬噸/年,與2015年度相比增長159.57%。
高效產能、產量新突破下,產業布局更加合理,產業結構更加完善的局面初步形成。煤化工產業逐步形成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鄂爾多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等多個現代煤化工產業集聚區,部分化工基地已實現與石化、電力等產業多聯產發展,產業園區化、基地化發展的優勢已經初步顯現。
步履鏗鏘
回憶起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歷史,業內資深專家、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高級顧問姜建生向記者坦言,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是一部由借鑒、跟跑,到領跑的歷史。
他介紹,我國煤化工在起步之初,技術裝備大多依賴進口。直到1958年,我國才建成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械化焦爐——北京焦化廠焦化爐。尤其是大型合成氨裝置,20世紀50年代規模小、產量低,制約著經濟發展。直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才引進13套大型煤制合成氨裝置,到目前已發展到50多套。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全球性石油短缺現象出現。煤炭作為我國的優勢能源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以煤為原料借助先進技術生產烯烴、芳烴、乙二醇等化工產品以及油品、天然氣等能源產品,現代煤化工由此進入大眾視野。
不斷壯大
煤炭的清潔化利用關系著國計民生,更與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發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偉大號召。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要按照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對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控制總量、兜住底線,有序減量替代,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如今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煤化工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經濟比重達48%。陜西榆林經濟技術開發區以煤化工為主導產業,2020年園區能源化工產業實現產值550億元,已初步形成煤制烯烴、煤制油、煤基高端化學品等產業鏈……
2021年,受國際局勢的影響,油價及化工品價格上行,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穩中向好。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現代煤化工四大主要產業——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烴、煤制氣、煤(合成氣)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931萬噸/年、1672萬噸/年、61.25億立方米/年、675萬噸/年,除了煤制烯烴同比保持齊平,其他產能均再創新高。
走在世界前列
黨的十九大以來,現代煤化工產業由于科技賦能,行業內較為棘手的問題得以解決,產業鏈不斷延長,精細化產品層出不窮,創新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在煤氣化方面,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水煤漿水冷壁廢鍋煤氣化技術、SE-東方爐粉煤氣化技術、“神寧爐”干煤粉氣化技術等已進入大型化、長周期運行階段。
在煤制油方面,國家能源集團依據煤直接液化反應的產物分布特點,著力開發超清潔汽、柴油以及特種油品的生產技術,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中科合成油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煤炭分級液化工藝,解決了傳統煤炭液化技術存在的操作條件苛刻、油品質量較差、過程能效偏低等問題,操作條件溫和、油品化學結構豐富、節能減排效果顯著。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高溫流化床費托合成關鍵技術已完成10萬噸/年中試,該技術將大大豐富和改善煤制油產品方案,與低溫費托合成等其他現代煤化工、石油化工單項技術結合,將逐步打破煤制油、煤制烯烴產業的界限,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煤基能源化工新產業。
在煤制化學品方面,現代煤化工打破了原有的煤制烯烴、乙二醇工藝,目前正朝著精細化、高端化產業延伸,形成了煤基多聯產耦合工藝。2014年9月,我國煤基多聯產一體化項目投產,實現了煤基產品的多元化,丁二醇、聚四氫呋喃等基礎原材料應運而生,成為繼石油化工之外生產日化產品的又一重要原材料。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烴(DMTO-Ⅲ)技術”在甲醇轉化率、乙烯丙烯選擇性、噸烯烴甲醇單耗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繼續引領行業技術進步。
在低階煤分級分質利用方面,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分別完成了低階粉煤氣固熱載體雙循環快速熱解技術(SM-SP)、煤氣熱載體分層低階煤熱解成套工業化技術(SM-GF)、輸送床粉煤快速熱解技術、大型工業化低階粉煤回轉熱解成套技術等一系列熱解技術的開發。
姜建生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科技工作者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攻克了行業內較為棘手的問題,如高鹽廢水濃縮技術,實現了零排放;碳捕捉技術,不斷減少碳排放,現代煤化工實現了“既管住了天,又管住了地”,綠色化、高端化產業鏈不斷被拉長。
科技創新仍是第一要務
“十三五”期間,雖然我國煤化工產業取得了非凡的成績,但隨著不確定因素增多,新形勢下煤化工產業還面臨著許多挑戰。
在近期召開的“現代煤化工高端化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與世界能源科技強國相比,與引領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國能源科技創新還存在明顯差距,突出表現為:一是部分能源技術裝備尚存短板,關鍵零部件、專用軟件、核心材料等大量依賴國外;二是能源技術裝備長板優勢不明顯,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偏少,綠色低碳技術發展難以有效支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三是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政策機制有待完善,重大能源科技創新產學研“散而不強”,重大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首臺(套)依托工程機制、容錯以及標準、檢測、認證等公共服務機制尚需完善。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我們需全面認識現代煤化工發展面臨的挑戰,緊緊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大力推進煤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碳原料低碳排放的新路子。
“十四五”期間,煤化工產業要集中攻關,煤制油工藝升級及產品高端化技術,突破煤炭分級液化的溫和加氫液化、殘渣熱解、固體殘渣-廢水共氣化等關鍵技術,提高煤制油的過程能效、油品回收率和油品品質;研發百萬噸級煤油共加氫制芳烴、航空燃料等高品質特種燃料油成套技術;優化升級超百萬噸級大型煤炭間接液化成套技術裝備,進一步開發汽油等超清潔液體燃料生產技術。
低階煤分質利用技術一直困擾著行業多年,開展該技術攻關,將有助于我國對低階煤資源的利用?!笆奈濉逼陂g,要開展百萬噸級低階煤熱解及產品深加工、萬噸級粉煤熱解與氣化耦合一體化等技術裝備工程示范,推進低階煤分質利用。
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F代煤化工行業在“雙碳”目標下,要不斷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從現在的煤制油向超清潔油品、特種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發展,煤制化學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細化學品延伸,推動產業高端化、高值化發展。
當前,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F代煤化工要擁抱“綠電”“綠能”,減少碳排放。利用現代煤化工基地的可再生能源優勢,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綠氫”,部分替代煤制氫,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F代煤化工項目中燃煤工業鍋爐、電站鍋爐等公用工程需要的電能和熱能與可再生能源或其他能源相結合,從而減少燃料煤的使用,充分發揮煤炭的原料價值。
新時代,我們應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能源發展第一動力作用,立足能源產業需求,著眼能源發展未來,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夯實科技創新基礎,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為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記者 張繼勇)
轉自:中國礦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